top of page

臟/葬

從《莊子.齊物論》中的「人籟、地籟、天籟」,以及《莊子.應帝王》中,渾沌開了七竅後死亡,這兩個文本出發,探討社會與個人肉身之間的關係。希望能夠交織觀眾與表演者的感官,探討感官的邊界是否能夠被拓展。

團隊成員於二零一五年於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向蔡璧名教授學習莊子思想,於其後分別向林明照、劉滄龍教授等繼續研讀莊學。蔡璧名教授之莊學研究,向來以「身體」出發。因其中醫以及太極拳經驗,其莊學研究不同於絕大多數學者,極富實踐色彩。其研究著作如〈《莊子》書中專家的「身體感」——一箇道家新研究視域的開展〉、〈「槁木」與「輕身」:《莊子》注疏、詩人具身認知、醫家辨證的跨界討論〉、〈身外之身:《黃庭內景經》注中的兩種真身圖像〉以及〈「守靜督」與「緣督以爲經」-一條體現《老》、《莊》之學的身體技術〉等等,在在看見其理論與實務對話頻繁。於創作及研究中試圖互通二者,並也肯認創作使理論研究活化、理論研究使創作深化。此外,開始接觸身心學及廣義身心靈領域,舞蹈與身心領域對話已久,也是此次計畫意欲在表演及新媒體裝置之外帶入的面向。
 

作品內容與理念

(1) 渾沌——個體與世界的主客對立?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應帝王》

在這篇寓言中,渾沌本無七竅,意即其本無「感官」,而他在被鑿了七竅(擁有了感官)之後就死了。人的身體作為各種權力與現象角逐的場域,在現今複雜的社會下,資訊不斷侵蝕我們的感官,奇觀化的、真假難辨的,我們的感官在高度運轉之下早已僵化,感官的邊界被界定而無法拓展。感官某種程度上被視為組成「人」的重要條件,然而身處現代,僵化的感官卻常使我們遭受蒙蔽。

生命在七竅,也就是感官各自獨立後,如何與世界分離,而後死亡。此計畫意欲探討人在七竅被打開之後,是否有可能與世界有並非主客分離的狀態。也就是,在「原始渾沌」死亡之後,和世界互相交織的「真渾沌」狀態。此計畫不僅想要探討表演者本身的感官混沌,也因為會將表演者之內在器官與感官運作投射至外在空間,達到內外,主客/人世混同,同時亦想實驗與探討觀眾本身的感官混沌。


透過這個議題,我們想要詢問的課題為:

  • 人如何生於世界?

  • 身體、情緒的起始、運作與認知的過程與方式

  • 感官的出現是否等於混沌(人與世界合一的狀態)的死亡

  • 在七竅與感官出現後,人是否注定與與世界分離?還是人能夠進入世界、成為世界,或者與世界互相滲透?

 

(2) 身體作為修行的媒介:心齋與坐忘

仲尼曰:「若一志,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无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內篇.人間世》

本計畫從莊子思想出發,希望找到思想(中國哲學)與實踐,甚至藝術創作之間接軌的可能。首先,《齊物論》之「人籟、地籟、天籟」之旨在表示找到人為、自然以及「道」之間的分別。此外,莊子內七篇之中,以《人間世》一篇談論最多「關係」的層次。本次創作計畫,試著以表演者的身體來討論莊子所提出的(概念上的)聆聽的三種層次。從「心齋」中提到顏回與孔子討論的人際策略出發,找到身體和聆聽的關係。從心齋與聆聽出發,從身體與舞蹈來探討在七竅張開,與世界分離之後,人能如何回歸自然。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除了心齋強調的找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坐忘則是莊子的另一個修行工夫。尤其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一句,將作為本做在開發完七竅與感官之後,體悟到人如何與世界分離而想要回歸冥合的路徑。

(3) 人、自然與道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无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以上來自莊子《齊物論》中之節選,其所訴說的便是世界中之任何現象如同風一般,吹過每個人的身心。身心如孔竅,會發出不同、獨一無二的聲音。這些聲音便是我們如何接收訊息之後的反應。每個人怎樣孔竅,以及其接收後的反應,都關乎個人的價值觀。 

人的身體作為各種權力與現象角逐的場域,究竟是人為、自然還是道的具象?

另一個重點則是,找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所代表的,表演者之身體之獨特聲響。此外,與此段相關之《人間世》「心齋」段落,「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无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則是考驗表演者是否能夠以「氣」的運行而回到當下,身心作為器皿,聆聽準確的時機,回應世界。

(4) 邊界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莊子首先談到人事物是如何出現:邊界的產生。物的定義,都先來自邊界以及隨後而生的定義、價值、高低等等。而面對他人的邊界,虛實與否,莊子也提出了去融入他人的邊界模式的想法。

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於無疵。」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一旦邊界產生,「彼此」也順應而生。然而這個邊界與彼此,其實都在關係中不斷變動。本作透過前述各類議題與莊子文本,最終其實是回過頭思考人的主客邊界如何透過感官形成,並在思考及身體實作之中,如何有可能改動或甚至瓦解邊界,因而與世界有全新的互動關係。

(5) 醫道同源:孔竅、臟器與情緒

「心與小腸相絡屬,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於舌;肝與膽相絡屬,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於目;脾與胃相絡屬,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開竅於口;肺與大腸相絡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開竅於鼻;腎與膀胱相絡屬,其華在發,其充在骨,開竅於耳和二陰。」

在中醫的身體觀中,孔竅與其所代表之感官和臟器有關聯。本計畫希望能將開竅之過程具象化,手法之一便是透過與具象與外在化的臟器互動。七竅為眼耳口鼻,分別對應肝、腎、心/脾、肺。此外,根據中醫之理論,五臟皆與特定情緒相關。在本次計畫中,我們將連結開竅之過程、臟器的功能以及面對感官現象時所生的情緒,包含喜樂、悲傷、驚恐、憤怒與思慮,分別對應圖上之五個臟器,以及前述之七竅。

(6) 表演藝術作為工夫論


本計畫之表演面向,或可稱為「劇場中的行為藝術」,並融合舞蹈與肢體劇場。行為藝術於此之意義為:真實性。相對於劇場表演之虛構性,行為藝術強調身體、身分、生命上的真實影響,如Marina Abramović之作品以自殘、長時/時延性表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來彰顯作品與表演者之間的親身關係。身心學強調關係與操作,如此,行為哲思與感官經驗,將加強作品欲處理之共感視野。

此外,本作品希望能使用聲音裝置,以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眾竅為虛」一段,研究表演者身體、語言、呼吸、聲帶共振之間的關係,此段落亦與本作之上層探問「心齋」有關。本計畫為表演藝術與新媒藝術家之跨界合作,於排練過程中發展聲音、裝置與表演者之內在感受與外在感官之關聯。對觀眾來說,配樂時常與其身體感及觸覺無關。此次製作,希望能真正達到當下表演者、觀眾與空間的共感。

最後,更引用聯覺美學與肺腑(visceral)表演,以圖達到一種身體的、去語言的,並與觀眾的內在情感回應的表演策略。

創作團隊

郭子耘

專長:舞臺/動力、影像創作
職位:新媒體技術

2019 新媒體藝術卓越獎,優選
2022 月津港燈節
2022 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入選

 

江卓豫

專長:新媒體技術、影像創作
職位:專案統籌、新媒體技術

2018 藝術自由日評審獎,臺灣,臺北
2019 新媒體藝術卓越獎,首獎
2019 SSAMIC,泰國,論文發表

2018 動物農莊,伊日藝術臺中空間,臺灣,台中
2019 新媒體藝術卓越獎,關渡美術館,臺灣,臺北
2019 關渡光藝術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游泳館,臺灣,台北
2020 蓮輪友子2020個展〈慶典〉× 江卓豫 2019作品〈淨土〉,伊日藝術計劃,臺灣,臺北
2020 觀測者the observers, 濕地venue, 臺灣,臺北
2022 FLAME Taipei 錄像藝術博覽會,和逸飯店,臺灣,臺北

 

​江峰

專長:舞蹈、行為藝術、學術研究
職位:表演、理論顧問

2019 紐約 MoMA Bruce Nauman 回顧展〈Wall-Floor Positions〉表演者
2019 臺北藝穗節「藝穗原創精神獎」

​​202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犇藝獎入選團隊

演出地點|平⾕試誤所

裝置設計與製作|江卓豫、郭子耘

表演者|江峰

聲音設計|張祐禎

創作顧問|吳季娟、袁廣鳴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臟/葬
Watch Now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 vimeo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Facebook Icon

©2018 by 江峰 Jiang Feng.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